close

    獨行(四稿)
  不知從何時起,我開始會在大街小巷穿梭,在公園地景間遊蕩,在大台中裡,我雙腳走的到的地方獨行。我想這在小時,鄰坊相互嫻熟的村里是不可能的!因為沒走幾步便會遇著認識的人,沒幾時全村都會知道有個遊手好閒亂晃的小孩,三兩下又到了爸媽耳裡,他們會追問為何要出門,又做了些什麼……鄉下就像個大染缸,我們好近得能道出各家大小事,也因此相互薰染著好的壞的氣息,叫囂、髒話、吐痰、阿魯巴;煮菜、種作、講台語、抓雞母蟲。我想都市有些孩子只會念書的景況在鄉下是不可能了!

  在都市生活對我來說是一大衝擊。這裡的物件太多,自然地落成了一個個區塊。不知你可曾用雙腳緩步走過自家附近的大街小巷?或是在商店街血拼、在日常採買之餘和路人攀談?亦或在每天尋常的路線索性晃入轉角的僻巷,發覺你所不知道的角落?現在我常一身輕囊便踏出宿舍,繞了公寓一圈在向外繞,走過了大街又步入巷口。我常將目光停留在路上的人們,看那急切的腳步和無心於旁物的神情,透露強烈的目的性,那這裡大概是他們奮鬥的區塊;若是舒緩的閒散搭上居家的襯衫、拖鞋,那他就住附近了!若路上不知怎的戀侶頻繁,則附近該有些景地(或可乘興尋訪!);而行李重重的路人們大底是車站的象徵了!

  或許也看店家:要道上是闊路和頻繁的公車,此處常伴有精品店、鐘錶行、婚紗店、眼鏡店、餐廳、大型超商等有專業而固定僱員的中、高級中地,店家流動率低,但它們附近往往又會夾隨著如夜市的小食攤、商店街、飾攤,而它們的流動率就高了!;又有也是食攤聚集,但在店家大體的潔淨間有著長年不可除去的陳舊味,而商區除了食物外又有些日常用品店,如五金行、金紙、洗衣店,來者多是簡衣的居民,這是住宅區了!這和繁擠人潮的商店街大不相同,他們是一個生活圈內的居民,帶有相互熟悉的鄉下親切色彩。這些不同的區域,在幾百公尺又幾百公尺間,互有聯結又自成風景,使我每每在一個無意的轉角發現新天地。這些,在那群坐慣了交通工具而走馬看花的人,是不能發現的,那些在細微處,人們生活過的痕跡,一點一滴都透露了另一個群體的故事。

  然而最讓我潛心注視的是路邊的遊民啊!他們就像路上的小石子般,明明大家都看的見,卻總是視而不見;明明就在那裡,卻像存在於另一個世界般,跟我們好近,但又遙不可及。曾見夜裡樓旁情侶縮在一角,一位街友就默默走向牆旁一處避風,兀自舖了紙板倒頭。情侶聊自己的,街友睡自己的,情侶喜乎言表,街友則滿面風霜,但一點表情也沒有,這畫面靜靜地在我眼前,有種自然的刺眼令我不解,我忽然,很想知道他們眼中的世界是如何。為了領略街友們所見,我曾在夜晚獨行,打算尋一處露宿一晚。我一路不停走著要尋找適合的地方休息,找到了椅子卻是波浪般起伏的,或是兩鋼管併合的,或是在路邊車人行處,或是居家門前處,或是地上穢沾不堪,或是風急冷颼颼,或是根本已有遊民棲身了,我越找越感覺整城似乎沒有我容身的地方。我就這樣自十點走到子夜,再走到四更,直到路上真的連一點人煙都沒有--不會有人打擾我,我也不會打擾到別人--我才放下心中的惶怖,坐在路邊,就這麼用靜坐的姿勢睡著了。我才稍稍了解到,遊民的孤獨,當真不可觸。

  城市裡有許多我們平常不注意的小角落,我們從來不會走到,也很輕易的使我們不去了解別人的生活。試問:暢達的網路連結了訊息,可有多少心緒是壅隔而跫居的呢?繁忙的經濟創造了都市的榮景,但有多少人們遊蕩在陰影?普遍的教育傳承了古今的正義,卻有多少冷漠劃下了人之間的藩籬?不知從何時開始,我獨行,自原來的生活圈、舒適圈出走,到不同的圈子窺看,以作為真正體諒的肇端,滋養解答併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。

 

民國佰零参年貳月玖日四修

 

================

這原來是篇考試時寫的作文,題目是「我最喜歡……」礙於考試字數限制,而且原題方向太輕,導致內容既不適合題目,也不足以傳達文義,所以在這裡把它完成了。

鄉下地曠,卻像是一個生活圈;都市人擠,卻有好多區塊,好多樣貌。除了遊民,我還很好奇車站附近,有一個區塊大約是外籍勞工們聚集的場所,那裡有許多越南餐館,掌櫃也是越南人(的樣子吧?),菜單上除了中、英文,還有越南文,裡面坐著一群群的外國人,講著聽不懂的外國話。在他們眼中,在台灣生活是如何的心情呢?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隼 的頭像

    行旅的森林

    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